根据校团委《关于开展2024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设计学院结合学院中心工作以及专业特色,围绕“文化传承 匠心铸魂”大思政项目工作要求,设计、组织、开展了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统筹布局设计,做好出征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进行统筹布局,确立了“文化传承品非遗之美、专业赋能筑强国之路、实践育人寻匠心之魂”的工作宗旨。
为压实工作责任,提升活动实效,7月4日,设计学院在综合北楼二楼会议室组织开展了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学院党总支书记邹佳,党总支副书记、院长谢冬冰,副书记、副院长蒋丽丽,副院长周莹以及实践团的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出征仪式上,明确了本次社会实践将通过“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开展。将“非遗润心 匠心铸魂”和“设计筑梦 专业赋能”两支重点团队与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感悟匠心精神、提升专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助力强国发展。同时,院领导强调了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奉献精神的思政大课堂,希望实践团的同学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味非遗文化中的“匠心精神”,不断锤炼意志品质,强化责任担当,提升综合能力。接着,重点实践团队学生代表发言,她们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充满期待,将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躬身实践,增长才干,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品味非遗年画,传承匠心精神
为引导学生了解非遗艺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魅力,感悟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匠心精神。由学院党总支书记邹佳,副书记、副院长蒋丽丽,副院长周莹带队,率领教师代表以及“非遗传承 匠心铸魂”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赴苏州开展寻访桃花坞年画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伏祥鹏、张妍两位老师的讲述,实践团成员了解了桃花坞年画的发展过程、艺术特色以及时代价值,感悟到在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坚持“守”艺的匠心精神以及积极求“变”的创新精神。
参观过后,实践团成员跟随非遗传承人实地体验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对于学生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体验活动,将传统非遗艺术融入现代设计中,进一步扩展了艺术设计思路。同时,将“匠心”精神融入到今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为争做新时代合格的“设计人”积蓄力量。
在近距离参观、体验了桃花坞年画之后,实践团赴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重走平江路,通过参观文创集市、艺术长廊等地,实践团成员感受到“创意平江,智慧文创”的时代感与江南文脉的历史厚重感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深切感受到要自觉自发地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财富,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出青春力量。
深入企业实践,推动专业发展
学院将社会实践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紧密结合,遵循“加强校企融合,推动专业提升”的工作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类专业实践。今年暑期,“设计筑梦 专业赋能”暑期专业实践团成员围绕专业特色,深入江苏教育频道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践活动。在开展专业实践的第一天,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蒋丽丽,副院长周莹以及学院教师代表带领实践团同学来到江苏教育频道与制片人陈海陵、周珊媛两位老师就学生专业实践、职业规划、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和交流,并对实践团的同学提出期待,希望同学们珍惜此次实践机会,提升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动态,积累实践经验。
本次专业实践的工作内容是:在专业编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协助、配合老师完成寻访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的文案整理、视频拍摄制作,按照电视节目制作的要求和流程进行文件处理以及拍摄素材保管、归类等工作。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不仅体会到在传承、发展非遗艺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初心与坚守,更是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专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蓄力量。
深入家乡实践,践行青春使命
学院号召全体学生投身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结合各自专业优势以及家乡当地特色,积极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红色教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活动,聚焦国情社情民情,关注家乡变化发展,在实践中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奉献社会。
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22广制2班高琰寻访了家乡当地的一位老党员,老人一辈子践行着“兢兢业业为党工作、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了青春。22室内1班孟涣珽前往徐州沛县数字“四史”学习全国示范基地,通过参观,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的发展历程,以及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同时,通过参观数字展厅,学生感受到数智化展厅设计的魅力,进一步拓宽了专业视野。
在寻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中,22数媒班范惜玉参观了丰县文博园寻访了丰县琴书、剪纸等非遗艺术;23广制班王瑞雪、23视觉传达1班王宵、23室内2班徐艺严寻访了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23视觉传达1班蒋悦体验了泰州漆扇的制作工艺以及苏绣的制作过程等活动。通过寻访,同学们被精工细作,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深深感染,同时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年轻力量的注入,让传统技艺焕发新彩。
在社区志愿服务中,23室内1班褚甜伶为社区老人教授智能手机的操作和使用方法;23室内1班丁煜轩、李茹等同学义务为社区进行垃圾清理;23室内1班蒋秋玲作为社区志愿者带领小朋友阅读书籍等。通过志愿服务,同学们提升了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在专业实践活动中,22数媒班王安悦同学利用专业所学,为家乡当地的设计公司进行素材处理、整合以及设计方案展示图优化等工作。通过专业实践,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是引导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政”大课堂,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文化传承中感悟“匠心”精神、在专业实践中增长知识技能、在志愿服务中贡献青春力量。后续,学院将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形成作品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继续扎实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实效,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图:设计学院/文:魏若思,审核:邹佳、蒋丽丽)